期刊导读

“四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以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危机事件频发。为帮助大学生塑造坚毅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1],应探索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及制度化,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及实效性[2]。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探析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四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尤其是从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素质教育模式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大学是人生发展重要阶段,学生面临交友、学习、就业、恋爱、成长等问题。与此同时,拥有健康身心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前提和基础[3]。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能够促进潜能开发,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是心理疾病识别及防治教育,还包括塑造坚强意志品格、培养良好人格特质及心理素质。潜能开发是素质教育重要目标之一,需心理健康教育协助,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其次,对学校而言,安全稳定、积极向上、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也需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对社会而言,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与社会责任感,引导正确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及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特殊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通过文字、语音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予大学生启发、帮助和指导的过程[4]。可帮助大学生调整认知结构,产生认知、情绪及行为变化,减少或规避不良情绪影响,学会正确看待及处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更好地适应环境、实现自我成长、提升心理品质,促进综合素质提升[5]。

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包括:第一,科学性与实效性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关注个体差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第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第四,发展性与服务性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与失。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疏导,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干预体系,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发生[6]。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吴先超指出当前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情感、意志、个性和认知等方面入手,细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科学性、发展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教育性原则,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逐层递增[7]。李亚林认为现阶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医学、爱心四种[8]。吴涛认为心理问题协同解决体系主要由校内防治、校外共治体系构成。校内防治是主要力量,发挥决定性作用,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指导体系、服务保障体系[9]。王力高认为,要整体构建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前提,开发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基础,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是核心,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是关键,构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是保障[10]。孙灯勇提出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导师课题组和宿舍“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中,学校是相关工作的领导者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者,学院是具体实施者,导师课题组是支持系统提供者,宿舍是维护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温馨港湾[11]。余双好认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描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2]。赖海雄、张虹提出基于“治未病”思想的医校协同“教育-预防-咨询-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3]。

上一篇:东北农业大学利用大规模群体测序数据揭示甜瓜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