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访龙

本刊专访 ·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研究专题·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极为重要的。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化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既要注重发展战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纵深研究,又要关注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普及推广。只有将纵向探索与横向普及有机结合起来,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纵深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科学横向普及工作的薄弱也逐渐凸显。 一、新形势下我国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必要性 田丹婷(以下简称田):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文化惠民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社科普及,社会科学成果才能跳出学术研究的“象牙塔”,实现其价值转化,为广大群众所认识、理解、接受和掌握。请您谈一谈,社科普及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何重要意义? 郝文彬(以下简称郝):我认为社科普及工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科普及是对广大群众现实需求的直接回应。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生活、健康保健及养生有现实需求,社科普及理应回应现实需求,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文化需求提供相关服务。而从现实状况来看,社科普及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尚不能完全回应现实需求——社科普及成果还不够接地气,社科普及的内容与人民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往往是不一致的。第二,社科普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文明发展的时尚。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易受西方消费、大众娱乐等观念的影响,更多地注重物质满足,而忽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社科普及积极地倡导生态文明、低碳环保、绿色的生活方式,就很可能会创造一种新的生活风尚。第三,社会科学普及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巨大。社科普及能够引领青少年树立追求学术、追求科学、追求梦想的精神。第四,在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社科普及成果对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 许兆新(以下简称许):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好在定位到了社科普及的最大受益受众。关于社科普及对人民群众的意义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觉得社科普及的重要性,源于人文社会科学对世界发展、文明进步、国家强盛甚至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社科普及应该是个落地的行动计划,通过这个行动计划可以细雨润物般地培养公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个人的发展和生活,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对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对此有意识的人们似乎能看到但也只是繁星点点,更多的人是在黑暗中前行,而社科普及则是希望建立起社会科学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一座桥梁,使更多的人甚至全社会受益。 张启文(以下简称张):研究社会科学普及的意义,要看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互相依赖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样,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取决于其成员的素质和发展水平。这是已被无数历史事实所反复验证的真理。通过社会科学的普及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当今时代的中国社会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科学的普及,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进而推动全社会的进步。 卜琳华(以下简称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与工业文明迅速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传统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民参与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亟待增强,因此,普及社会科学意义重大。通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辨别是非的能力,转变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的观念,促进科学思维和集体精神的快速形成,进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内容 田:综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而我国正处于最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道:“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在您看来,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应该着重彰显哪些方面的内容? 郝:我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彰显传统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如何能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古为今用”,从而彰显时代魅力?我们应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要注重推广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理念。现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却存在“信息碎片化”现象。人民群众通过自媒体、手机来掌握信息,而书籍的阅读量却很欠缺,对名著的追求减弱了,纸质媒体的发展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三是要关注弱势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其所需的精神食粮。此外,科学普及成果信息量仍有待提升,实现知识性、科学性、信息性、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许:这里的社科普及应该涵盖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等多领域,但我个人认为社科普及工作应基于我国人民群众人文现状、基础和环境,还要考虑到接受程度和文化氛围,以彰显人性真善美相关的人文内容为主。而传统中华文化是社科普及中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无论从治国强民、科技文化、世界地位还是后世影响等方面,中华传统文化都有其巨大功劳。 张:从现实推进情况来看,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涵盖面要逐步扩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和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社会大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应该扩大社会科学普及内容的涵盖面,紧跟时事热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卜:我认为,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还必须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文化日趋渗透,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武装,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就难以分辨形形色色的反科学和伪科学问题。通过加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新成就的宣传和阐释力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三、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现状 田:社会科学普及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从目前情况来看,结合上面的探讨,我国社科普及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社会重视程度不够、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不够、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健全、形式比较单一等。您认为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六点原因:第一,科学普及成果主体,教师、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成果评价中也未将成果普及作为主要方面,在评职、工作量核算等方面都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影响主体的积极性。第二,投入不足。科学普及需要学术共同体的打造,个人力量很难实现,形成学术团队、基地共同打造,才能发挥作用。第三,科学普及的环境氛围有待形成。现阶段对于青少年的家长来说,更多关注成绩而非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都很欠缺。第四,科学普及的场地不足。新加坡建设公共图书馆,提供借阅、观摩的空间,为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在不同区域都设有活动空间,可咨借鉴。第五,相关报道未能形成合力。第六,相关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只关注一时,未能对整体形成连续的支持。 许: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认识问题。社科普及工作各方缺乏共识,只有健全机制体制,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从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队伍建设、科研形态、环境条件(信息、教材、载体、宣传、制度)等多方面构建起社科普及系统,才能达成预期成效。二是学科建设不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近几十年的发展普遍存在学科体系不完善、缺少大师、缺少百花齐放的各学科方向带头人和团队、缺少原创性高水平成果、缺少高水平人才培养良好模式。所以,理论体系不完善、影响力不高。三是科研发展遭遇瓶颈。开展高水平深入研究的人数少,又往往散兵游勇, 研究工作与实际脱节,尤其缺乏对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系统、全面研究,缺少定量的、个案的研究,研究成果产生实际较大社会效应和影响的更是凤毛麟角,广大科研人员飘在空中且都有了惯性。四是缺乏对社科普及工作的整体认识。部分科普工作者既不了解如何针对不同群体进行社科知识普及、普及哪些内容,以致于社科普及工作缺乏创新,往往存在以灌输为主、覆盖面相对有限、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大、技术手段落后、优秀读物较少、物质保障相对薄弱、队伍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健全机制体制,需要基于顶层设计的全面保障和各环节的有序配合。 张:我认为,一是认识错位,公众将科普简单理解为自然科学的知识普及,社会科学被弃置一旁。科普对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科普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是对于科普理所当然地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这一点,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一提到“科普”,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自然科学,而社会科学几乎是被遗忘了,“科普”也就成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二是缺乏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理论研究,社科普及方式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社科理论界对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经济社会、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进行社科知识普及,缺乏理论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如何进行社科知识普及,普及哪些内容等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以致于社科普及工作基本上停留在一般灌输的状态,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大。 卜:目前普及社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脱离实际,不够贴近群众,形式比较单一。我们目前普及社科的方式多是利用专家讲座、图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和形式,普及的内容多以学术性为主,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社科普及还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够,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未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进行再创作,所以难以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我们举行的普及活动大多不能吸引人民群众去进行了解和学习,减损了社科普及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推动社科普及工作中的作用 田:社会科学普及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参与、支持和组织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应当结合各自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提道:“高校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诚然,社科普及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希望您谈一谈汇集了诸多高级知识分子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在推动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郝: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便是社会服务,理应回馈社会需求。高校是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的源头和孵化器,汇集了大量专家学者,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把他们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非常重要。一方面学术评价要重视教师社会服务方面,在评职晋级、核算工作量等方面有所体现,鼓励激发教师走向生活,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具有一种传统情怀,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推进需要政府、社区、大学校区的“三区联动”。 许: 我认为,高校在社会科学普及方面发挥了“基础的基础”作用。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科门类都是有理论体系支撑的,社科普及的内容往往是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继承、融合、创新及创造性研究,他们要肩负使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以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有意识使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示范基地建设、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做好社科普及的先行军和开拓者。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应秉承《大学》之道,充分发挥新民作用,传递社科人文薪火,彰显人人本有,立天地万物一体之体,达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为人师表,不仅要修德有为,还要有义务启迪民智,回报社会,做亲民、新民的旗手。 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的号召和大力推动下,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许多可资借鉴学习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在推动社科普及工作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普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社科普及工作的有效开展。 卜: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所需的丰富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除了拥有社科研究强大的科研人员和师资力量,还有朝气蓬勃、富于创新的年轻学子。在物质资源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都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65所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还有很多高校设有科技馆、文化馆,这些场馆可以实现多学科文化素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同时还是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所以,应充分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的人力、物质资源,形成开展社科普及活动的优势、内容和形式,充分与社科资源相结合,推动我国社科普及工作更好发展。 五、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田:从社会责任来看,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共同推进;从其自身发展路径来看,我国的社会科学普及必须步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没有法律的规范和保护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只有法制建设才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请您谈一谈对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法制化建设的一些看法。 郝:具体而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法制化建设需要注重以下三点:一是要把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与政府规范的制度有机结合。二是要对科学普及工作在条件、设施、政策上给予鼓励,对于普及者单位给予相应支持。三是国家法律、政府规章制度、具体实施单位三者之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社科成果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需要知识体系转化为传播体系的过程,要多学科协作,建立互动平台,生动、形象地揭示成果的本质。因此要给社科普及人充分的时间准备,不能急功近利,要有足够的学术实践储备区,使学术普及人、推广人、效益人等相关人才和成果有效传播,适当增加风险投资的机制。 许: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还对人的行为具有教育作用,因此正适合社科普及工作目前尚无规范及有利指导可循的现阶段情况。实施我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法制化建设是必要和重要的。社科普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重视和加快社科普及立法进程,既是把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贯彻落实到行动上,将社科普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又是尽快优化社科普及工作环境,有效整合社科普及资源,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社科普及活动,保障社科普及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并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途径。 张: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尽快制定有关社科普及的法律法规,对着力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社科普及,充分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政策性文件,并且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党的政策不能代替法律,社会科学及其普及工作要获得长期稳步的发展必须依托国家大法的保障。因此,应当而且有必要及时将这些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把社科普及工作纳入依法治国的轨道,明确政府、社会、公众在社科普及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主体的社科普及行为,明确保障措施,通过法律稳定性的特点将中央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宣传和普及的政策措施固定下来,使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法律以其严肃性、稳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可以避免政策易受形势左右而朝令夕改的不足,也不会因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而随意改动,从而抵御来自个别意志的干扰,保证社科普及事业健康而有序的发展繁荣。 卜:社科普及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众社会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社会科学普及资源缺乏整合;工作开展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面向人民群众、面向基层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网络尚未形成;经费投入不足,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广泛参与社会科学普及的大环境尚未形成;等等。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制化体系。尽快制定有关社科普及的法律和制度,有利于建立起促进社会科学普及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够充分彰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社科普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全面加以推进,从而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郝文斌系哈尔滨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许兆新系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启文系东北农业大学社科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卜琳华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管理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田丹婷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知与行》编辑部编务。)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