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志存牧野 情满家国 ——记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

单安山,1981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4年获得东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5月回国工作。现任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带头人、省重点畜牧一级学科带头人。2018年,获得黑龙江省首批“龙江科技创新英才”称号。

单安山(左三)带领学生进行项目试验

攻坚克难,推动科技进步

1995年,在英国深造博士后出站后,单安山怀揣着一颗至诚奉献、拳拳爱国之心,放弃了国外和北京的优良生活环境,回到东北农业大学进行科学研究,毅然投身到黑土地上的畜牧大业中来。一直以来,单安山长期从事动物营养调控、饲料资源开发、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常说,“我们不能立足于跟踪式发展,东农畜牧学科具有深厚底蕴和优良学风,要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精神财富,发挥先发优势、搞原创性研究、做引领式发展。”

上个世纪下叶,传统饲料营养理论的大厦已近上梁封顶,人们曾怀疑动物生产水平接近极限。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依托的功能性饲料研究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异军突起,使饲料营养物质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动物生产潜力得以进一步挖掘。为提高我国饲料的品质、使用效率,保障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到价廉物美的畜牧产品,回国后,他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创建分子营养与饲料生物技术研究室、饲料化学与安全研究室、动态营养与调控研究室、饲料应用新技术研究室、饲料IT研究室等,组建科研团队,建立研发平台,全力投入功能性饲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扎根实验室、埋头搞科研,是他的常态。他率领团队针对畜产品安全、质量以及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开展了功能性饲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攻克了饲料与畜产品安全、质量和饲料资源短缺等难题,开发出抗生素替代、霉菌毒素脱毒、猪鸡肉质营养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有效消减了畜牧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保证了人、畜安全;改善了畜产品品质,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了饲料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了人、畜争粮局面。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成果经同行评议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论文发表后,被知名期刊、专家引用。研究成果被美国大豆协会(ASA)和全球医药发现(GMD)作为最新研究亮点予以重点报道。“20年来磨一剑,潜心耕耘写春秋”,2016年,由他主持完成的“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经过层层选拔和激烈角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1月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颁奖。这是他第二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早在1991年,他就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潜心工作,崇尚探究,是他的追求。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科教的道路上踽踽前行,并取得了令人羡慕和钦佩的科研硕果。多年来,由他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0余项科研和教改项目;获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29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50篇(其中SCI论文136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1),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校企合作,助力行业发展

作为业内知名专家,单安山深知应用型研究的价值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体现。因此,面向生产、着眼现实,他让科研成果从未止步于实验室,通过积极与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最终助力饲料业和畜牧业发展。

他注重产、学、研结合,建立了数十个校企合作基地,开展了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前沿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推广的联合协同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无缝对接,将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与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谷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合作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协助企业新建功能性饲料生产线45条,增加饲料新产品38种。科技成果在国内816家饲料厂和7200家养殖场产业化推广和应用,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574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108亿元。项目开发了系列功能性饲料产品,提高了饲料和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引领了饲料行业技术升级转型。破解了饲料与畜产品安全、质量和饲料资源短缺等关键问题。

上一篇:盈利高效、安全健康、环境友好 ——首届东农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