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秋天闲话

九十月份,微信朋友圈中关于秋天的话题多了起来。大家纷纷晒出秋景和感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形成了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又会加深人们对秋天的感受。当大家都赞美秋天时,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听我把春水叫寒,看我把绿野催黄。谁道秋霞一心愁,烟波林野意悠悠。”老歌《秋蝉》唱出了秋天的古典韵味,把我们带入到历代文人墨客营造的秋天气场中。传统文化常年的浸染,让我们对秋风秋叶的审美,有了特定的指向,那些描写秋天的作文大部分很“安全”。

而当大家看法有很多差异时,个体往往得不到认同。所以只有极少数关于秋天的文章有新意。

我由于工作的原因,曾经组织过一次作文大赛,决赛题目为“秋天”,大多数人写的都是金黄的苞米地,描写也是千篇一律,仿佛大家去的是同一片苞米地。一等奖的作文写的则是小区里来了卖秋菜的人,在货车声、叫卖声、讲价声中,写出了城市里的烟火气。

换换视角,或者重新审视,那些让你熟视无睹的风物、风俗、风景,或许会焕然一新。

常见的野草,昆虫的鸣叫,饱满的果实,都能写出它的独特性。甚至一片最普通的落叶,如果你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它是一片独一无二的落叶。

从气象学角度看,人们眼中的秋天,不一定是真正的秋天。

气象意义上的秋天,开始于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而当连续五天的滑动平均气温稳定低于10℃,那么气象意义上的冬天就已经到来了。

按这个标准算一算,其实秋天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长。以沈阳为例,平均每年在8月26日入秋、10月15日入冬。秋季有50天,而冬季长达182天。这个事实能给你带来哪些启发呢?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域的气候,影响了历史的面貌。

黄仁宇在他的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提出:15英寸等雨线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脉络。

15英寸等雨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延伸,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这等雨线之东南,平均每年至少十五英寸的雨量是常态,“中原农业茂盛,人口繁殖”。15英寸等雨线之西及北,几千英里内人类全然不事农桑,为牧人,他们与牲口来往于干燥的地区,让牛羊自觅水草。气候不利的时候,马背上的牧人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袭取种田人,后者通常有半年的积蓄。零星的侵略可能扩大为战事,防守者则企图报复,有时也全面出击以图先发制人。

古代用兵往往都是在秋天。这个时候士兵不易生病,马匹状态好,粮草也有保障。东北历史上的秋天,因此有了几份肃杀之气。

秋天可以是微观的,它可以具体到一种气味,一缕颜色,一个声音。秋天也可是宏大的,跨越不同的学科,跨越时间和空间,进入到更广阔的观察视角。一叶知秋,观察秋天、描写秋天如此,换成其他描写对象亦如此。

沉下心来,慢慢揣摩,每个人眼中的秋天都是不同的秋天。

上一篇:东北林业营林方法及管理措施浅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