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转化的力量点豆成金记东北农业大学江连洲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江连洲。

江连洲,现任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学科带头人。作为东北农业大学“黄大年式”的好教师,江连洲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勇攀科技高峰,用一颗无私奉献、敬终如始的“初心”,支撑起了对教育、对学生、对科研的信念,他坚守30余载,躬耕中国大豆加工研究的沃土,为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潜心科学研究,硕果飘香四溢

江连洲说:“大豆的精深加工链条是很长的,精深加工产品可以使它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增值。我们利用大豆中蕴含的营养物质提高它的附加值,通过科技创新,挖掘出它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满足市场需求,为人类造福。”

从1987年至今,江连洲一直坚守在黑龙江这片土地上,坚守在科研和教学一线,在大豆精深加工研究及产业化方面辛勤耕耘,点豆成金,使大豆变成黄金产业。江连洲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就慢慢体会到,食品科学是民生科技,是健康产业,要想在该领域出成果,就不能仅仅盯着基础理论和科研,还必须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老百姓的期盼,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接地气,既有意义又有效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时,国内做大豆精深加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江连洲只能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摸索、探求。据江连洲的同事回忆,当时的江连洲几乎每天从早到晚的泡在实验室里,没有上下班时间,更没有节假日。基本上是出了食堂就进实验室,有的时候干脆就在实验室里睡,连家都不回。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1996年开始,江连洲带领他的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后来加入的食品学院研究团队与其他单位共同合作,在“九五”至“十三五”期间,主持承担完成了联合国UNDP和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46项。开展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连续浸提浓缩蛋白、功能肽生物制备、乳清废水动态膜超滤、生物酶法同步制取植物油脂和蛋白及副产品开发等一系列研究与应用,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提质增效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大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显著提升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连洲教授团队首次提出蛋白质柔性加工理论概念,阐明油脂释放机制,丰富了大豆加工基础理论,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加工技术体系,系统创新大豆副产物高值化加工技术,为我国大豆产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我国大豆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扭转了我国大豆产业被动落后的局面。当他和他的团队因“大豆磷脂深加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和“大豆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两次捧回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时,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他做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应该做到的事。

科研硕果纷呈,应用效益巨大,荣誉也接踵而至,由于为我国大豆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江连洲陆续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职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龙江科技英才奖获得者、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23篇,并以第一作者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先后获科技奖励28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2项、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技术发明奖1项、突出贡献奖1项等。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1项,主持完成教改项目10余项。

守护食品安全,造福百姓餐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营养、安全、健康、美味,是当今老百姓对于食品的追求。其中,食用油作为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必备品,已经成为人们寻求健康饮食、健康生活主要元素。

江连洲教授介绍:“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生产主要以压榨法和浸出法为主。压榨法的油料资源利用率较低,增加了企业成本;浸出法在制油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造成残留,制油时的高温高压会产生如反式脂肪酸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上一篇:浅谈彝良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问题与解决办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