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读

东北盐碱地水稻种植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根据水稻的生产地域和气候来看,水稻在南方地区具有优势气候条件,但是从稻米的食用口感来说,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盐碱地区生产的水稻颗粒饱满、稻香充盈,更深受消费者青睐[1]。在白城盐碱地区,水稻种植主要以早熟单季稻为主,如白稻8 等品种,生育期为130 天左右,公顷产量7-8 t。随着科技和种植技术的发展,中晚熟品种,如吉粳88(生育期为142 天)、吉粳816(生育期为137 天)也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由于一年只生产一季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能够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一、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技术要点

1、科学选择水稻品种

东北盐碱地区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对水稻品种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选择水稻品种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环境、种植制度以及水稻生育周期,选择高产、稳产、适应能力较强、抗病、耐盐碱、抗倒伏、品质优异的水稻种子[1]。在种子选择过程中,应该确保颗粒饱满,并对种子进行发芽率测定。

2、科学育苗

水稻育苗过程,机插秧秧苗通常在30-35 天,秧苗高度控制在13 cm 左右。播种之前应该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选择晴朗天气,连续晒种2-3 天,打破种子的休眠期,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和发芽率,同时利用阳光照射也能杀灭种子表面的多种致病菌。

选种:通常采用比重为1.13 的盐水选种,盐水选种后要用清水冲洗,防止降低发芽率。

浸种:用一定量的氰烯菌酯或包衣剂包衣后进行浸种,浸种7-10 天。

催芽:将浸好的种子用温水冲洗后放置在催芽室当中,当有80%的种子露白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了。

盐碱地水稻秧苗培育过程中,应该构建大中棚配套措施,推行“三推两早”栽培技术措施,推广钵育摆栽技术。播种之前应该做好苗床处理和育秧基质的配制工作。选择通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块整平做育秧床。播种之前选择富含腐殖质的江沿土或优质田间土壤,配以适量的水稻育秧剂,再用一定量的浓硫酸(每500 kg 育秧土用2.5-3.5 kg)将营养土的pH 值调至4.5-5.5之间,然后将育苗基质均匀地撒播在事先铺好隔离层的苗床上或摆好的钵盘内。播种之前灌溉一次透水,将种子撒播在苗床上覆盖土壤,并覆盖薄膜起到增温保湿的作用。当秧苗生长到30-35日龄之后,就可以进行大田移栽了。

3、构建合理的耕作制度

构建完善的耕作制度,保证耕作层的深度能够维持在15-25 cm。条件好的地块在上一年秋季水稻收获后使用大马力拖拉机及时进行旋耕翻地[2];也可以在春季化冻达25 cm 深时进行耕翻。结合耕翻深施有机肥,以改变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水田早春进行水整地,要一次性完成灭茬碎土工作。整地结束之后确保田面平整,土壤细碎,田间高低适宜,田面平整。

4、科学插秧

由于东北地区倒春寒严重,要做到浅水插秧,深水护苗[2]。在插秧时要栽插较浅,但不能飘苗,栽插深度控制在1.0-1.5 cm左右。保证秧苗栽插笔直,行距、株距合理,一般每个定植穴栽插秧苗3-4 株。栽插结束之后要确保田间整齐,不能出现高低不齐、深浅不一致的现象。秧苗盘上不存在杂草,插秧时及时去除病态苗、弱苗,隔夜秧苗不能够使用。稻田当中的水层过深、过浅都不适合插秧,田面不整或者泥浆不沉浆也不能进行插秧。

5、科学施肥

水稻施肥应该保证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土壤施肥和叶面施肥相结合,深施肥和浅施肥相结合,在施肥过程中要依据肥料特征和水稻生长情况确定最佳施肥量。在水稻插秧之前要施入基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3 kg、磷酸二铵10 kg、硫酸钾6 kg、硅肥25 kg,将上述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到田间[3]。一般在水稻6 叶龄追肥;水稻生长到7.5 叶龄后,结合秧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可以每亩追施尿素1-2 kg 补施蘖肥,这样有利于秧苗的根系生长发育和促进有效分蘖的生长;水稻进入孕穗期期,每亩追施尿素5-10 kg、硫酸钾3 kg;水稻进入灌浆期可每亩补施尿素1.5 kg,有利于水稻籽粒的灌浆。

二、病虫害防治

在水稻病虫害防控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流行病学调查,无论苗期还是本田期病虫害,都要以“预防为主”。要对近几年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流行情况进行动态调查和分析,掌握病虫害的实际流行特点和流行季节,这样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整治,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发育,避免病虫害对水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要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防治意识,提高其农技操作能力和科学种植专业素质。在水稻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

上一篇:秋天闲话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